北京主治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10/8833326.html
蕴于凡人小事中的家国情怀
——读韩联社同志散文集《人生总有孤独时》
曹树珍
我和韩联社同志过去曾是一条战线的战友,现在则是一个小区的邻居。他出版的著作颇多,经常送我新书。精编散文集《人生总有孤独时》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平时总置之床头,随手翻开就读两篇。大概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读联社的散文倍感亲切,觉得很多篇幅似乎就是在写我的家庭或家人,情到深处,常使我长吁短叹,喉哽鼻酸,甚至老泪纵横。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这本书以情感人,以情取胜,读起来情不自禁。然而掩卷沉思,却又品出作者在描写这些凡人小事中所蕴藏在心灵深处的家国情怀,令人赞叹不已。
一、对父辈顽强不屈精神的传承,成为激励一代人终生奋斗的不竭动力
《人生总有孤独时》是围绕作者的家庭和亲人们的日常生活展开的,说起来似乎都是些凡人小事,但作为社会细胞的千家万户,小到一日三餐,大到生老病死,每一件事都关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有无幸福感。作者所描述的藁城北部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经济情况,我是熟悉的。那时候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藁城,先是插队劳动锻炼,然后调到“县革委”工作,下乡到藁北调研吃派饭,早晚基本都是“蚂蚁上山”,即大块儿的山药上趴着几个米粒的稀粥。在吃饭都成问题的经济状况下,人们还要琢磨攒钱盖房子,为的是儿子们能够娶上媳妇。作者家兄弟三个,盖房自然成了父亲最为揪心费力的事。于是,极其感人的场景出现了,父亲带着哥哥和表兄,拉着小拉车,一步一步走到井陉亲戚家,装满煤炭,再一步一步拉回来,往返数百公里,且不止一趟,硬是凭着一股父爱如山的舐犊之情和一双铁脚板,拉回了足够换砖盖房的煤炭,给孩子们建成了可以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
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一来是深受感动,二来也想起自己的父亲。他老人家在我们兄弟姊妹都小时,为了让我们少受饥寒,冬闲时用独轮车“推脚”。在冷风刺骨的严冬,父亲两手架着一辆小推车,在鹅卵石堆就的廊(坊)涿(州)公路上,把数百斤土豆推到涿州,再把数百斤水泥推到廊坊,往返可挣三四元钱。后来的岁月,每当我乘车走在平坦的廊涿公路上,想起当年父亲吃过的苦,受过的罪,眼里都会充满不敢背叛的热泪,身上增添了永不言败的力量。我想,联社以及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人,绝大多数人的父辈都是在与贫穷抗争中锻造出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又通过耳濡目染,让我们传承至今,成为激励我们这一代人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如果说我们这一生还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那首先应该归功于对父辈这种精神的继承。
二、敢于担当自立自强,炼就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
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年代,生活是艰难的,然而作者又是幸运的,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发端,和弟弟一起在恢复高考后双双考入大学,后来妹妹也上了大学。兄弟姊妹四个有三个考上大学,这在农村是比较罕见的。这个美好的现实,当然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但更主要的是源于联社同志和弟弟妹妹们为了摆脱贫困所树立起来的自立自强精神,源于平时不懈的知识积累和刻苦学习。透过兄弟们命运的改变,我们似乎又窥见了自父母乃至更早的先辈开始所树立起来的良好家风。
写到这里,无论谁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作者的哥哥增榜。照书中所述,哥哥早于联社在南孟中学读书,是学校里学习最好的学生,直到联社在那里读书时,老师们还经常念起增榜。可以设想,如果增榜也在恢复高考的头一年与两个弟弟一起参加考试,很可能弟兄三人全被录取,那是何等辉煌的局面!可是增榜没有那样做,他知道,农家的长子负有支撑门户的责任,而且父母很难同时供养三个儿子都上大学。于是,他毫无怨言地放弃了跳出农门的机会,和父母一起为家庭生活的改善而打拼。他曾经拉着小车到远在几百里外的井陉拉碳换砖建房,他曾作大队秘书因实事求是而受排挤,他曾摆摊修表而被人坑去一块梅花表,他曾经组装电视机、买拖拉机跑运输、买收割机承揽割麦子的活计。总之,增榜在短暂的一生中,既无怨无悔地扎根农村,又发挥了自己有文化的优势,不断开拓持家增收的新门路。他虽然没有和弟弟妹妹一样读大学,但是他的自立自强精神丝毫也不逊色,而且作为家中的老大,他更多了一份敢于担当的可贵品质。正是一代代农民这种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催生出农村由穷到富的巨大变化,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雄厚资本。
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