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这位农民60年的坚持,用108本日

60年前,藁城牛家庄村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至今共本。日记记录了老贾家越过越好的生活,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沧海桑田的农村变革。本日记,就是一部行进中的中国农村历史,一部改革开放的农民“史记”。

06:10

今年75岁的贾增文,只上过5年小学。16岁时,因为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他写下了生平的第一篇日记,从那之后,便几乎一天也没有落下过。“写着写着,觉得很有意思,能把每天的事记下来,后来,感觉写日记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一种习惯。”

因为当时家里穷,连1元钱的《新华字典》都买不起,贾增文便向同学借了一本字典,自己订了个小本子,把字典上的个字和读音一个不落地抄了下来。就这样,90页的手抄字典成了贾增文的私人老师,帮他认字和写字。

打开一页页发黑、发灰、发黄的日记,一行行字迹工整的句子跳跃在眼前,鲜活而生动的历史扑面而来:“年9月16日,星期三,阴。今天夜晚我去看电影,见到影布上照着几个人。,年12月31日,今天(邻居)‘指不上’结婚了。真是新式结婚,把结婚证领了后,僧叔叔和金夫叔就把媳妇领到他家了,既没用车,也没用轿”……“开始大部分都是记我今天做什么活了、见到什么稀罕事儿、吃什么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贾增文的日记开始有了变化。“年8月26日,听说快要包产到户了。”“年8月23日,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年3月4日,上午叫去河里看荒地,分了分,每人四丈宽三十丈长,二亩多”……

大到村里的大事小情、小到自家的柴米油盐,贾增文的日记不单单是生活的记录,更像是一部“活着”的档案。曾经有经纪人收购生猪,报了斤两数就把猪拉走了,过了段时间付钱时克扣一部分,老贾把日记拿出来一看,他立马服气,足额付款。有村里邻居为地界闹矛盾,不找别人,专找老贾,他把日记一翻,谁家的地在哪,一清二楚……

最近十几年,贾增文的日记内容更丰富了。“年5月18日,今天在村委会支地补款(种粮补贴)一亩13.5元,我们支32.3元,(儿子)书良支54元。”“年12月11日,上午给邻居喜廷去村委会入合作医疗,7人交了70元”“年5月12日,领养老金元……”。

贾增文说,他当了70多年农民,最近这些年,是农业政策最好、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候。“两千多年都是种地纳粮、种地纳税,现在种地不缴税了,还拿钱;以前交钱看病,现在有了新农合,看病都能报销了;原来只有城里人领退休金,现在农民也有养老金了,这些之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贾增文的儿子跑起了运输,每个月收入近万元,家里的十几亩地他和老伴一直种着,干了一辈子农活,他舍不得把地流转,加上现在都机械化了,种地一点不费劲,算下来一年也有小一万的收入。

从零七八碎的废纸到光洁亮丽的日记本、从日复一日的劳作到日新月异的生活,贾增文的本日记像一部“历史”,记录了近60年来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

晚上,屋角的老座钟敲了10下,牛家庄村的灯火渐渐暗了下去,而贾增文家的灯依然亮着。和往常一样,他摊开本子,戴上老花镜,开始每天的“日记时间”,“年7月8日,多云,今天上午,去地里浇水……”

石家庄发布(shijiazhuangfabu)综合自新华社、河北农民广播等

运营|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责编|陈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