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宫面,名字听起来就不一般,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宫廷贵族气有没有?藁城宫面源于隋唐,历时余年,因进贡清朝皇宫而得名。而能让皇亲贵族都看到眼里的,必定是得有些真功夫。这种面耐煮不糟、自带咸鲜味道,入口有嚼劲,越吃越香。现如今,曾经的宫廷贡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吃点宫面沾沾喜气是藁城人的惯有习俗。关于宫面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传说。话说乾隆帝三下江南时,路过藁城正逢下雨,便和随从住进了一家客栈。此时已过饭点,乾隆早饿坏了,偏巧店里没饭,出门买饭的太监好不容易在小县城里买到一碗面汤,还在进门时脚下一滑摔了个粉碎。乾隆大怒。客栈主人送热水进屋了解了缘由后,便说自家还剩一封挂面,这就去煮了给客人吃。工夫不大,面就端了上来。乾隆一闻,香味扑鼻,往嘴里一放,味道鲜美,不觉胃口大开。又见这挂面在碗里是半汤半面,用筷子挑起来,汤就没了,十分新奇,一下子把两碗都吃进了肚。南巡回宫后,乾隆茶饭不思,想起在藁城吃的面,遂下旨让藁城每年进贡五百封空心挂面。《藁城县志》也有记载:“吾邑之挂面,系土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曾进贡清皇室,故名产也。”藁城宫面以当地优质高筋小麦精粉、精油、精盐、鸡蛋为主要原料,纯手工制作,直径仅为0.7MM,皆为空心。据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意大利空心粉就是按照藁城宫面模仿、演变而来。它的制作要经过20余道工序,工作流程70多个小时,因为需要自然风干,受天气影响严重,年均只有一百来天可正常生产,因不能大规模的生产而愈发珍贵。藁城宫面制作技艺于年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