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武新杰张谢雅)临近春节,记者来到了“宫灯第一村”——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一串串刚做好的红灯笼摆放在马路两边,满载灯笼的大货车在村里进进出出,家家户户都是一片繁忙景象。记者体验灯笼的制作过程。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武新杰摄“做这种小灯笼需要3步,先上灯笼架子,再套灯笼布,最后粘上外面的金条,粘金条是为了将里面的架子固定好,看起来也更美观!等胶水晾干,灯笼就做好了。”43岁的苏翠君边说边做,手上的动作连贯自如。“来!你试试!”苏翠君将粘金条的胶水桶递给记者。看着苏翠君行云流水的动作,记者也跃跃欲试,但尝试几次都无法将金条完整地粘好。“你这粘得还没我12岁的闺女粘得好呢!做灯笼虽然看着简单,没点日子可练不成呢,这都是我们祖传的手艺!”说到手艺,苏翠君满脸骄傲。苏翠君告诉记者,她做了20多年灯笼,主要做小灯笼。每年二三月份开始做,干到年底,这样才能保证货源充足。“好的时候一年能挣个十来万,一家子的生活费都有了。”在屯头村,像苏翠君这样的“灯笼能手”随处可见。制作完成的红灯笼。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武新杰摄做灯笼是屯头人祖传的绝技,屯头村制作灯笼的历史有多年。因制作的灯笼曾被当作贡品供宫廷使用,故得名“宫灯”。“宫灯”发展到现在,也已经成为了屯头人的“致富灯”。“我们村一共多户,90%的人都在做灯笼,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跟着我们一起做。现在我们年生产销售量在一亿对左右,年产值能达到15亿元。”屯头村党支部书记白理伟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屯头村的灯笼还搭上了互联网的东风,很多商户都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屯头人也凭借着老本行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在苏翠君的指导下,记者成功制作出红灯笼。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武新杰摄“现在外国人也开始过春节啦!不仅我们的灯笼走出去了,咱们的文化也走出去了。”白理伟笑着说。在屯头人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村民富、产业兴的底气,也看到了民族旺、文化美的自豪。大红灯笼高高挂,象征着万家灯火团圆之时。远方遥望明月,眼前可赏那一抹中国红,无论身处何方,在烛光摇曳中,庆的都是同一个春节,这就是屯头人最幸福的守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