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科痤疮医院 http://m.39.net/pf/a_9216890.html
故乡河北沧州,是久负盛名的“武术之乡”,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曲艺之乡”。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乡一带的农村,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枯燥而单调,但一到农闲,就两样了。大队里往往会请来说评书的、唱大鼓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一阵子。
可是,八十年代这些说书、唱大鼓的,就像说好了似的再也不见踪影了,偶尔在回乡的小集上碰到过一两回,那场面略显惨淡,再后来,唱梆子戏的小戏团在乡村遍地开花,唱大鼓的就更难得一见了。
直到年,沧州木板大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才发现:自带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早已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
木板大鼓简述
沧州木板大鼓起源于明末清初,产生于沧县民间,最早在深泽、无极、藁城等县广大农村流行,后来遍及到河北省各县,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是河北省曲种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对北方大鼓曲群产生过重大影响,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都不同程度的吸收沧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调等,发展而来,有专家称“沧州木板大鼓是京韵大鼓的母根”。
沧州木板大鼓吐字行腔用地方语音,唱法质朴粗犷,其鼓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艺术性。
艺术特点和演唱形式
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锤,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外一人,怀抱三弦伴奏。为使听众融入说唱之中,演员对听众的反应聆察细致。为增加趣味,常加入诙谐幽默的小段,以调节现场气氛,使听众心情放松。
用我爸的话说就是,不管什么内容,唱出来的韵味,都能把听书人的魂勾去。
三弦:木板大鼓的表演讲究三分唱,七分弹,强调了三弦的重要性。所以三弦弹奏的水准会直接影响着演出的整体效果。三弦与说唱演员的默契配合比之双簧。表演时,伴奏的演员要和说唱的演员想配合,要依据唱腔的变化来进行随腔伴奏,用三弦的伴奏来烘托出演员的唱腔。通常三弦的伴奏技巧有拨、粘、揉、扣等多种技法,演奏时要依据说唱人表现的情感来选择相应的技法。
演员:说唱时演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手、眼、身、法、步。因为在表演时,演员要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有时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有时又以旁观者的角度对故事的剧情进行叙述和评价,有时扮演男人,有时扮演女人,有时扮演老人和小孩,在穿插的不同人物之间跳进跳出,灵活转换。
木板大鼓的表演讲究身上有架儿,脸上有相儿,饰演人物角色要形态逼真,诸如表演时眼神的变化分为静眼、神眼、怒眼、瞟眼等,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手往哪指,眼往哪看,演员的站姿或走步始终要保持丁字步,这样的站姿一是可以给人以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其实,沧州木板大鼓表现的大都是悲伤的情绪,因此这种类似于哭腔的唱法运用的最多,也最能代表沧州木板大鼓的特点。
在演唱时,要想打动人,演员首先要投入自己的真实感情,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表达人物内心极度悲伤的情绪时,要屏住咽喉,嘴巴闷住声音,通过鼻腔来发出一种颤抖的声音,同时噎住气,再把字从嘴里送出来,从风格上讲,其唱腔浑厚粗犷,有时似说似唱、似叙似述,地方气息浓郁,句尾声调较重,这种唱法是木板大鼓中最为典型的唱腔叫背宫腔。
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沧州木板大鼓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浑厚,对北方许多鼓书与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竹板书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
特别在七十年代左右,可以说风靡一时,那时候,人们喜爱木板大鼓的热情,不亚于今天人们对影视追捧的程度。
年,唐山大地震,庆幸之余,我在的乡村,闲暇时父亲和邻居几个人坐在一起,评论听大鼓书的感受,越说越带劲,一王姓邻居竟然摇头调侃说:“大地震要是把所有人都埋了,光剩下我和石景芬(老一辈女大鼓书演员)多好啊!”这句话让我爸一行人笑话了他多少年。可见在民间木板大鼓迷人的程度。
渊源背景
据艺人口传和民国《沧县志》、《沧县文化志》等史籍资料记载:沧州木板大鼓孕育、诞生于明朝中末期。清初康雍乾中,沧县说书艺人李文忠擅长于木板大鼓,后传于郭树魁,又流传老艺人李朝臣,就是这个李朝臣被乾隆帝召进宫去说《西厢记》,深得皇帝赏识。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津阳消夏录》里,还提到过一位沧州木板大鼓艺人刘君瑞,文中称“沧州瞽者刘君瑞,尝以弦索来往余家”。足见当时沧州木板大鼓非常流行。直至咸丰、同治年间,庞凤域先生将沧州木板大鼓发扬光大。民国初年,沧州木板大鼓进入兴盛时期,后逐渐衰败。
年新中国成立后,沧州木板大鼓演员走上城镇舞台演出,对伴奏音乐又进行了改革,并吸收西河大鼓、河北民歌、河北梆子以及哈哈腔的一些曲调与唱法,进一步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活动范围逐渐拓宽。后来,除沧州各地外,其足迹遍及京津、山东北部、东北三省及黄河沿岸。
艺人流派
沧州木板大鼓相传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表演者多为民歌艺人,知名艺人有李文通(李尚志)、曹占奎、李殿奎、张百奎、邓连奎、李振奎、马瑞河、马瑞林、朱化麟、庞凤城、胡金祥、曹金升和何贵海等,其中尤以马瑞河(马三疯子)、朱化麟(朱大官)和庞凤城影响最大、贡献最多。
沧州木板大鼓在沧州地区发展得较有特色,形成以庞风成为代表的庞派、以王福祯为代表的王派、以穆汉青为代表的穆派,在历史上影响最大。王福贞因影响巨大,人送绰号“沧州红”。
传统代表曲目
由于流派表演说唱不同,书词的长短不一,结构手法各异,,沧州木板大鼓可分为传统长书、小段和书帽三类。
长书:《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走马春秋》、《金盒春秋》等“五大春秋”和《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海公案》,以及《飞龙传》、《马潜龙走国》等数十部。
小段:《贾宝玉夜探潇湘馆》、《兰桥会》、《王员外休妻》、《摔子劝夫》、《仨姑爷拜寿》、《华容道》、《宋江杀惜》、《罗成托梦》、《秦琼卖马》、《昭君出塞》、《天河配》、《苏三起解》、《金玉奴》、《八仙外传》、等。
书帽:《墙上画马》、《耗子摔跤》、《夫妻逗趣》、《老财迷》等。
七十年代左右一大批新的作品不断涌现,有记忆的新书目有:《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儿女风尘记》、《枫香树》、《烈火金刚》等。
沧州木板大鼓的鼓词经常运用比喻、双关、排比、拟人、借代、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加之表演手法的运用,如模拟声、色、物、形,营造环境与气氛。它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它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上,还体现在大鼓书情节的曲折性、合理性、完整性、趣味性、地方性、群众性上。
比如,小段《兰桥会》中,鼓词的最开始交代魏景源去深山游玩巧遇佳人兰瑞莲,鼓词用了十来句(鼓词的一种表现形式)描述了佳人的美丽姿色,魏公子一见钟情,从心里就爱上了这个姑娘,佯装井台喝水,既担心男女不便交谈,又担心失掉与姑娘相会的机遇,于是开口巧搭讪拉近乎。
当他得知如此美貌的小姐嫁给一个“头发像牛毛黄又细,小辫穿不开二分钱,脸上麻子铜钱大,咧斜嘴唇长牙干,浑身上下赛铜挫,腿上的汗毛擀成毡”的四十三岁的老农时,同情和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二人在井边订下终身姻缘,后天在兰桥上相会,并相互给了信物。
本来到这里,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偏巧约定那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瓢泼,作者营造了一个这样的天气环境,使故事的发展变的曲折。魏公子怕失约如期赶至兰桥,却因为狂风暴雨被吹下兰桥,失了性命,只剩自己的一件蓝衫挂在桥栏杆上。而兰小姐,三寸金莲急着赶往兰桥,桥上只剩下一件蓝衫,悲痛越绝的兰小姐一头扎入河中,寻魏公子而去,完成了他们的誓言。
通常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就应该结束,而作者又发挥想象,向听众展示了阴曹地府的情节,阎罗殿前,用男女对答的表现形式表演男欢女爱的真挚感情,到这里,故事已经叙述的很完整,然而却还没有结束,魏公子兰小姐投胎转世,女的转世为苏三,男的则是王金龙,经过了三堂会审,成就了一世美好姻缘,具有非常高的趣味性,鼓词到此也结束,将一段故事的生动跌宕体现的淋漓尽致。
沧州木板大鼓的起落
沧州木板大鼓自产生起,几经时代的变迁,经历了明朝中、末期的孕育、形成期,清初的成熟期,清朝中叶至民国初的兴盛期,19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时的衰落期,新中国成立十几年的复兴期,年至年国家经济困难和“文革”的挫折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繁荣期和年之后的滑坡期,及年以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抢救、振兴期,年8月沧州木板大鼓被定为“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这一古老的艺术曲种又有了新的发展。
写在最后写在最后
沧州木板大鼓自产生至今流传了几百年,年“沧州木板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名录。在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由沧县木板大鼓老艺人王振义、刘凤鸣表演的《贾宝玉夜探潇湘馆》获得了最高奖“卢浮”金奖。
沧州木板大鼓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华人艺术节。在沧县礼堂年年举办免费供人欣赏的“古韵书场”活动,已经成为沧县独特的地域精神文化象征。年10月中国曲协正式批准命名沧县为“中国曲艺之乡”。荣誉的背后,却带来了深深的担忧。
尤其是年后,沧州木板大鼓逐渐滑坡,年轻演员相继转行,后继无人。进入21世纪以来,木板大鼓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困境。到年知名的木板大鼓民间艺人仅有8人,最年轻的也已57岁。
我们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底蕴及其深厚,灿烂的古代文明带给我们的是数量种类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非遗,推广非遗,不让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瑰宝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