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里看白癜风好 http://www.wangbawang.com/绵河,是流经石家庄西部的一条河流,冶河的一条分支。千百年来,流淌的绵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绵河两岸的人们。他们依水而居,因水结缘,也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出了“绵河水磨”,利用水的冲击力带动磨盘,用来磨面。在曾经没有电力的时代,绵河水磨曾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不少人靠水磨发家致富,当地也一直流传有“家有连轴转,赛过做知县”的俗语。如今,受电磨技术的影响,绵河水磨的数量日渐稀少,然而在石家庄井陉县的南峪村,却依旧留有绵河水磨的身影。当流淌的绵河水,冲击着磨盘的轴承,那一声声吱呀的石磨转动声,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悠远的“水磨时代”。石屋、石磨、守磨人古老的技艺在绵河畔延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井陉县南峪镇南峪村,有间石屋依绵河而建。石屋下面是一只巨大的水轮,随着流动的河水快速转动,声音隆隆,溅起阵阵水花。走进屋内,一座直径一米有余的石磨缓缓转动,磨盘边沿的玉米面洒洒如细雨飘落,而守着磨盘的,是一位老人。他用笤帚把磨盘上的玉米粒扫到磨孔,有时怕有遗漏,还会伸出长满老茧的手把它们一粒粒捏进去。而他面前的石磨就是传说中的“绵河水磨”。这位老人名叫张三成,今年已经71岁,据老人讲,他所在的张氏家族是村里最早开始经营水磨的,如今,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老人说:“绵河水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主要由磨扇、磨盘、轮柱、水轮、铁蒺藜(锥股)、木筛、连杆、粮斗、立柱等零部件组成。水磨用水做动力,通过水的流动使水轮运动,水轮再带动磨盘转动。水轮和磨盘24小时转动,粮食便可24小时加工。”屋内墙角位置,整齐摆放着数十袋玉米面。“水磨磨出来的面粉质地好,有自然味,两三袋面粉放在一个大瓮里打实,能保存一年不坏。”张三成骄傲地说。家有连轴转,赛过做知县村民曾靠水磨发家致富绵河水磨历史悠久,起源于何时,历史并无准确记载。据张三成介绍,约在汉代就有人开始使用水力磨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在使用水磨的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绵河水磨传入南峪村始于乾隆年间,距今已经有近年的历史,张氏家族在村里最早开始经营水磨,到现在也已历经五代。而在张氏家族制磨带动下,南峪村清末民初的水磨曾发展到11盘。在当时,水磨分两种,一种叫老磨,一年四季都可生产,以磨面为主,主要加工小麦、玉米、豆类等。像山西的拉面、刀削面,藁城的宫面,平山的挂面,都是用水磨磨头遍面。另一种叫野河磨,又叫季子磨,避过汛期,在秋后修建,来年四月初八拆磨。以磨木粉为主,当地人称香面,主要供应制香厂,加工成佛香、蚊香、卫生香等,成品销往天津、邢台,远到甘肃。水磨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少人还依靠水磨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旧时当地就有“家有连轴转,赛过做知县”的俗语。张三成至今还能回忆起小时候络绎不绝的外地人骑着驴子、推着小车来家里买木粉的盛况,甚至,村里的一些水磨主还曾在上世纪50年代把留声机买到了家里。后来,由于绵河水量减少村中水磨只剩下两盘现如今,随着绵河水量的减少,以及电力机械磨面的普及,沿用多年的绵河水磨数量减少,南峪村只剩下了两盘老磨。张三成目睹着水磨的减少,深感痛心与不舍。年,时年47岁的他又重操旧业,决心把水磨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到咱这辈弄丢了。”“现在掌握水磨建造技术和使用技术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我小时候跟在父母后面,多多少少学习过一些。我不把这项技艺拾起来,以后恐怕就真的没人会再用它了。”张三成说到。水磨看着只有两个石头,其实奥秘特别深,有好多不知道的细节在里面。张三成举例到,通常情况下,水流需保持在0.3升/秒至0.4升/秒;磨盘速度也不能太快,每分钟20转左右即可;通过磨孔投放粮食,得凭经验,投下的粮食多磨出来容易粗……20多年过去了,张三成的水磨已经主要用于加工白面和玉米面。虽然新技术层出不穷,张三成始终认为,水磨的使用价值是优于电磨的,“还有好多人喜欢吃这个。”水磨被列入省非遗技艺传承、经济获利两不误同样觉得“还有好多人喜欢吃这个”的,还有张三成的徒弟兼邻居殷利忠,他坦诚:“自己从小吃水磨面长大的,应该传承下去,让小孩也吃吃石磨磨的面。”投身水磨技艺传承后,殷利忠更是前后投资60多万元在南峪村水磨的维护。年,绵河水磨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井陉县整治河道,修筑防洪保磨顺水堤坝,恢复水磨及配套设施,加大了对绵河水磨的保护力度。南峪镇已做出了打造“绵河水磨十里水乡”旅游项目开发方案,将遗存较好的水磨全部恢复,建设春看桃杏花,夏观荷稻花,秋赏杭菊花的“三大”主题文化园;沿河岸建设柳荫步道,将水磨串成一条靓丽的景观带。现在,殷利忠的新磨每天转动8个小时,产面多公斤。殷利忠也没想到,靠着快失传的一盘新磨,竟然能给自己带来利润。无独有偶,附近张家洼村的张建春也在自己村里新建了两盘水磨。张建春告诉记者,自己最初经营的是碳酸钙加工厂,后来响应国家号召,寻求产业转型,便投资水磨经营。绵河水磨环保节能,并且加工的粮食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粮食最初的营养和味道,日趋受人们亲睐,面粉市场向好,每盘水磨可安排劳动力十来人,年收益在30余万元。“算是靠水吃水吧,我还打算做点民宿、观光、钓鱼之类,把绵河水磨盘活,把村里的经济盘活。”在水磨技艺上,张建春称,自然也少不了向张三成讨教,请他做自己的“顾问”。“绵河水磨是历史的见证,是宝贵的工业遗产与传统技艺。我年纪大了,要干不动了。他们做的这些我有点搞不清楚了。不过任何人有水磨技术上不懂的地方,我都会无私地教出去。”张三成说。曾经,家有连轴转,赛过做知县;如今,古老的绵河水磨在旅游开发和古老技艺的传承下,再次焕发出生机,造福了一方百姓。水磨依旧在旋转,绵河日夜在流淌,如今沿河两岸的人们,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可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始终不变的是他们对技艺的传承。那是祖先留下的技艺,那是儿时面粉的味道,更是无数绵河儿女,对家乡的眷恋与深情……来源:河北青年报记者:智建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