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藁城 >> 藁城经济 >> 肥子国血脉之谜

肥子国血脉之谜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1/5972056.html

他们是鬼国的后代,关于鬼国的人,传说中人人只有一只眼睛,就长在脸中间。

肥子国铸造的钱币是一种尖刀形状的货币,上面刻着“肥”字,流通在北中国的广袤地区。

肥子国的后裔,在失去“小黄河”旁的土地后,又在泰山脚下创造出了桃花漫天的肥城……

一切还要从江苏省镇江市开始说起。

镇江市下辖丹阳市,但是在当地的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两地居民之间的争论--相邻的两个地区争谁比谁更好,类似于北京和上海、成都和重庆之间的争论。重要的是,相聚不到公里的丹阳和镇江刚好处于两种方言区的分界线两侧:丹阳属于吴方言区,而镇江却是江淮方言,丹阳人一开口,镇江人就觉得在听外语,反之亦然。

然而就在截然不同的镇江、丹阳两种发音中,一个姓氏却意外地统一。无论是在丹阳,还是在镇江,如果你称眭姓人为suī先生/女士,他们都会一脸严肃地告诉你,自己姓xū--拿当地人的说法是,既然他们这样坚持,周边群众也只好改口。

奇特的是,同一个姓氏,在山西省昔阳县,眭姓人自称姓“suī“,和字典上的注音相同,在四川省岳池姓”眭“的人,自称姓”xi“,在河北赵县,则读为”cui“。一个姓氏好几个读音的情况虽然不多见,但是却也很好解释:中国太大,一个家族开枝散叶,随着时空距离的拉大,最终会产生表现形式上的差别。

然而真正神秘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眭姓人共同拥有的那个祖先的传说。

这个秘密是一位名叫眭凤鸣的老先生发现的,在写《眭氏历史考证》时,他讲述了一个让人震撼的细节。在山西昔阳县,粗通文墨的人都知道一个传说--当地的眭姓人,是春秋时期肥子国的后裔,原为圭姓,因为怕被灭族,才改为眭姓。同时,在河北省分布的眭姓子弟,也是人人都知道这个传说。一个偶然的机会,眭凤鸣先生碰到一位来自江苏镇江的眭小姐,才发现镇江以及丹阳地区关于眭姓的传说,竟然一模一样。

眭凤鸣当时很震惊,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陕西省昔阳县与江苏省的丹阳、镇江市相距0多公里,隔着黄河与长江的千山万水,在过去交通不便,讯息闭塞的情况下,两地眭姓人根本没有联系,是互不了解的……我与江苏镇江那位眭小姐的谈话,可以说是0多年的时间内,与距离0多公里之外两地的眭姓第一次沟通了关系。”

姓氏从来代表着一种血缘,所以一个姓氏的人大多拥有相同的祖先传说,但是这些传说往往会因为时间流传过久,或者空间分布太广而花样百出。然而眭姓人,即使千山万水的空间阻隔,上千年的时间变化,却牢牢地记得自己祖先的国度:肥子国。

时间是最强力的迷魂药,眭姓人牢牢地记住了“肥子国”这个暗号,却忘记了暗号背后代表的意义。

中国有三个省--山东、河北与山西,都号称肥子国遗址在自己省内。这些省份下,分别有市县以“肥子国”为别称。那么,让眭姓们魂牵梦系的肥子国到底在哪里,已经成了时间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在揭开肥子国的地理之谜前,或许需要还原的是,它到底是个由什么人组成的怎样一个国度?《左传》中明确记录了肥子国的灭亡:鲁昭公十二年(即公元前年),晋国大军破了肥子国,俘虏了国王肥子绵。掐指一算,这个国度至少存在于多年前。

为什么会叫肥子国,则跟他们的种族有关系。肥子国的国民,又被称为肥族人,被专家认定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北方民族--白狄的一支。白狄是中国最早的骑马民族,正是他们,最早将精湛的骑马术带到了中原地区,换句话说,他们是最早学会骑马、驯马的中国人。而“狄”,是指有力、迅猛,意味剽悍。

于是国名不难解释。所谓“肥”,并非如同今天的意义,肥子国并非臆想中由大腹便便的胖子组成的国家。语言学家说,在古汉语中,“肥”字是专门形容“人体的肌肉丰满”,并非贬义词。譬如杨玉环,作为环肥燕瘦之“环肥”,更有身体丰美的意思。所谓“子”,是指在周王朝的分封体系“公、侯、伯、子、男”中,它获得了子爵的称号。

作为狄人的一支,他们有着非常远古的血脉传承。王国维先生认为:狄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古老的鬼方国。鬼方,按照蒙古语今天的发音来看,“鬼”是指的“武装起来的战士”,所以鬼方,就是指这些穿铠甲的战士所在的地方。《山海经》中出现的“一只眼的鬼国”,被认为就是对鬼方国的描述。这个鬼国的人,每个人都只在面部中间,长了一只眼睛。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段连勤教授认为,所谓一只眼,是因为尚武好斗的鬼国人经常头戴盔甲或者面具,外族人只能看到他们面部留的一个小孔,感到非常神秘而讹传出来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北方剽悍骑士组成的国度。他们戴着头盔和面具,骑着马从大草原来到中原地区跟晋国、秦国、齐国、燕国相邻的地区。他们好奇地发现这里的人跟自己的生活方式大不一样,他们不骑马,不放牧,却在田地中种植庄稼--到了秋天,可以收获大量粮食。《左传》曾记录了一次特殊的偷袭事件:公元前年,狄人偷袭晋国,割了他们一大片土地上的麦子--几乎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的偷袭,充分证明了狄人对农业重要性的认知。

当时来到中原地区的狄人人数之多,部族规模之大,按照段连勤先生的说法:西起陕西,东至山东的几乎整个北中国,在春秋前期都有狄人的氏族分布着。那么肥子国,到底处于这广袤的北中国的什么地方呢?

在所有自称肥子国的地方,河北省的藁城县是呼声最高的。赫赫大名的班固第一个认定这里就是肥子国,到今天,藁城县依然还保留着年树立的一块碑,上面书写着“藁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子肥子国遗址”。城子是藁城县的一个村,在这里你问每个人,都会说--肥子国?在我们藁城呀。但是当问到,他们是否是肥族人的后裔,他们大都沉默,因为藁城的历史,实在太过长久,而历史上曾有记载说,肥子国灭亡后,它的国人被驱逐出了家园。

藁城说自己就是肥子国,证据有两个:一是一种尖刀形状的货币;二是因为酒。

考古学家在藁城县以及其相邻的地方出土过一种尖尖的刀币。刀币,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齐国人的钱币。但是藁城出土的刀币却跟厚重浑然的齐国刀币截然不同,它们轻巧而尖锐,绝对是其他国家铸造的货币。以前的人,总认为狄人的文化落后,这种货币被认为是燕国所有,因为多出现在狄人的势力范围,一度还被认为是狄人仿照燕国做的假币。

然而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发现,狄人并非想象当中那么落后。在藁城和距离它不远的山西盂县发现的刀币上,人们发现都有铭刻“肥”字的通假字。这些尖头刀币大都长16厘米左右,宽2.4厘米,重量不到20克。专家们称这种货币为“肥刀”,正是肥子国流传的货币,肥族人当年是用它购买马匹或者谷物,在北方进行交易。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还发现,除了肥子国,白狄的其他国家也是用这样的尖锐小刀模样的货币,只需要在刀身上铭刻自己国家的名字,便可辨别归属。专家最后认定,狄人国家联盟所铸造的这些钱币,是中国最早的刀币,比其他诸侯国的都要早。

之所以是肥族人、狄人最早创造出刀币,是因为这些小刀原本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重要物品。和今天的人出门必带手机一样,肥族人随身必带一把小削刀。这样的小刀实用性很强,切肉削水果,甚至防身。周朝的时候,铸造金属器皿并不容易,所以小刀显得贵重。正是因为其贵重,于是才有了交易的可能。到后来用小刀交易的越来越多,比实用小刀更轻薄的专用于易物的刀币便出现了。发展到最后,肥族人还会将自己的肥刀,带入墓穴陪葬。

除了代表财富的钱币,藁城和肥子国,还在一缕酒香中紧密相连。藁城这个地方,正处于滹沱河之畔。有“小黄河”之称的滹沱河,平时温柔沉静,发大水时呼啸勇猛,正是它,在河北平原上造就了土质肥沃的滹沱河冲积扇。富饶的土地上,才会种植出更多的粮食,于是在果腹之外,肥子国人还酿酒。

酿酒技术在他们建立肥子国之前就已经存在,藁城有中国最早的酿酒作坊,被认定建造于商朝。而在肥子国之后,汉朝时藁城的酒业酿造,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当地的酒被称为“藁城宫酒”,证明从商朝到汉朝,酿酒技术的进步从未断档。到今天,藁城人都还是以爱喝酒著称,甚至多有人撰文详述,藁城人酒量之猛烈,劝酒技术之高超,让人印象深刻。

奇怪的是,同在河北省,却又冒出一个肥子国,那就是在《汉书地理志》上写到的一个名叫肥如县的地方,写作该书的东汉著名作家应劭说,这就是肥子国。古代的肥如县,就是今天河北的卢龙县,地图上先找到河北省东边沿海的秦皇岛,再往西看就能找到。

藁城县和卢龙县虽然都在河北省,直线距离却接近公里,对于春秋时期的人而言,是相当遥远的距离。虽然那个时候人们的流动比较自由,但是举族搬迁这样大规模的迁徙,却是不容易完成的。看似不解的谜题,其实正记录了肥族人灭国之后的遭遇--被迫离开富饶的土地,为了避祸走向远方。眭氏家族的传说,在这里就连接而上了。古汉语专家分析,肥族人正是在那个时候,将自己的姓氏改为“眭”的。

在举族迁徙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肥族人往卢龙县去的事件,被称之为“肥子奔燕”。公元前年,晋国灭了肥子国,却默默允许肥族人大量迁走,没有更多的杀戮,也没有追击。一部分肥族人直奔燕国而去,燕国国君给了他们一块土地居住,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东部的卢龙县--那是一个快走到渤海边的地方,距离今天的秦皇岛已经非常近了。

而晋国对待肥族人的态度,却没有想象中两个敌对国家的血腥杀戮--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之间,并非所谓的世代仇敌,它们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婚姻。晋国人的血统,跟包括肥族人在内的整个白狄民族密切相连。在晋国一篇同秦国之间火药味甚浓的外交书信中,曾出现过这样的句子:白狄是你们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婚姻之国。

他们婚姻中诞生的最著名的混血儿,正是春秋五大霸主之一,晋文公姬重耳。晋文公的父亲是晋献公,母亲是白狄的贵族女子狐姬。到后来,重耳初期夺位失败,选择的逃亡地正是他的母国--白狄的势力范围内。而白狄为了重耳,更是与晋献公发生过小规模的战争。辅佐重耳的舅舅、白狄人狐偃更是拥有“无狐偃,则无晋文霸业”的美誉。

重耳过后百年,白狄夹在秦国和晋国之间摇摆不定,并在“三角关系”中,于今天从山西到河北之间建立了肥子国等系列国家,进入了本部族最后的辉煌时期。到最后,肥子国被晋国灭亡,肥族人离开故国开始东迁,东北方向一直走到卢龙县,东南方向一直进到山东省肥城市。所以这两个地方,也都被后世的人称呼为肥子国。

其中以山东肥城最为出名,肥族人的后裔在那里创造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桃文化。肥城地处山东省中部,依在泰山西麓的肥城被称为“鲁中宝地”--这块由低山、丘陵和平原组成的土地,是农耕民族的天堂。有句古话叫做“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这汶阳田指的是大汶河北岸的田地,正是肥城所在之处。这里的河流、土壤和光照似乎都得到了上天刻意的眷顾。肥子国的后裔,在失去了滹沱河岸的土地之后,最终在泰山的西边,培植出了一种世界闻名的桃--这种巨大而神奇的桃,也是用“肥”命名,被称为肥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